书法笔意装不来,终归自我
作者:网友提供 时间:2020-01-12
今天,和大家聊聊书法之“笔意”。
笔意虽然是主观世界的产物,但它仍来源于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觉和升华。因而才会形成创作上的千差万别、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加之人有生理和心理的个性特征,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艺术观和审美情趣的巨大差异。进而铸就了书法家的不同的心理追求和不自觉的艺术表现。
创作书法前的“立意”,就是作者心灵的酝酿和心机的泄露,创作时毛笔通过作者的眼、心、手,忠实地将其艺术观点、学识、意趣、修养、性灵以及长期在艺术追求中的情绪积累等潜意识作用,像“心电图”机测试心脏微弱的电波一样赤裸裸地描画出来。
其实,从横向说,书法分为不同的品类,各领风骚。清代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揖》中将书法的品类划分为五品,即“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日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日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日佳品”。
从纵向来说,清代刘熙载在其所著《艺概》中,将欣赏者首先接收到作品的气息、格调称为书气,并强调以“士”气为上,他说,“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伦气、徘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气之弃也。”
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分析,古人都把书法作为主观认识的外在流露。从西汉扬雄著名的“书,心画也”学说到清代刘熙载的“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的著名论断。都强调“书如其人”。当然,这个如其人并不是指他的阶级立场,政治观点,道德水准,而是他的学识,才智和艺术修养。这种人与书的一致性,恰恰证明了作者主体精神的自然流露是不可抗拒的。
如果学书者想绕过主体精神的修养和提高,一味在形式上搞花拳绣腿,博一时之哗众取宠,那么就必然走向与书法毫不相干的歪门邪道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