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光华教育培训

古代风水学与城市规划

作者:网友提供 来源:光华教育 时间:2020-02-21


  根据已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断出,我国古代的风水勘舆学(以下简称风水学)是从商周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的占卜发展起来的。
  所谓占卜,即是通过火灼龟甲观其裂纹,或是任意抽取一组笠草的数列,查对相应的卜辞,以推测事物发展前途的凶吉。它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预测学,盛行于商周的帝王和上层社会中。著名的典籍——《周易》,即是周代一部卜笙辞书。
  说风水学渊源于古代占卜,其理由,一是商周的占卜巳有相土勘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例如《史记》、《尚书》记载周代建洛邑,进行了占卜,二是至少到了西汉,占卜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称之“术数”,术数之中包括了风水分支学科,《史记日者列传》说,汉武帝时,已有术数“堪舆家”;三是风水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基础之上的。风水学的理论核心是如何使人的居住地数“,以求避免厄运,保佑家庭人财两旺,子孙长久荣富。风水学家认定的”气数“,不外乎是山、水、土地、林木、气候等自然物质。
  东晋郭璞在《葬经》中阐述的风水学定理,就是将土、水与风联系在一起,说:“葬者(人土),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水可以聚气,山可以增势,空气流动就成为风,加上阳光作用可以影响大地气侯和生物生长,皆是组成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的直接对象。古代风水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即与城市规划结下了难解的姻缘。风水学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受到历史的沉积而渗入到城市规划之中。要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内在素质,风水学无疑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以下是从一些古籍和史料中整理出来的有关古代风水学的几个发展阶段的情况:
  1.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
  当时的占卜完全信任苍天的“意志”。已发现的“条商代甲骨卜辞说:”王封建邑,帝若。“这条卜辞只是是与否的答案。《尚书商书》记载:商代都城迁移过很多次,每次迁都,臣民们都有怨言。《尚书汤誓》说:”汤即胜夏,欲迁其社,不可。《盘庚上》说:盘庚五迁,将治毫殷,民咨骨怨,作盘庚三篇。其中记载: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感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爱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胃匡以生,卜稽,日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意即说,我们的君王迁来这里,是为了我们臣民不受伤害,如果我们不能互助,只有稽考占卜,将会怎样呢?先王尊重天命,尚且不能长久安宁,不能常居住在一个地方,迁了五次,如果现在不承天命,就不知老天断定的命运。从以上这些情况,可看出商代的卜问,尚不知自觉运用相上风水观念,建都活动处于听天由命自发状态。
  2.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
  《尚书吕浩》说:“在王为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光相宅。”相宅即是原始风水学。流传下来的记录周初500多年的民间文学作品《诗经》也有不少类似相土记载。如《绵》诗,记述周人自太王迁岐,文王创业建国历史:
  “周原脱脱,茧茶如怡。爱始爱谋,爱契爱龟,日上日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宜乃亩,自西祖东,周爱执事。”“缩版以载,作庙翼翼。”说经过策划,又占卜问卦,该地适宜居住,于是决策建都,分出了东西、左右,将都城建设得很严整。
  在《文王有声》篇中说:“筑城伊域,作丰伊匹。”〔意:筑城要挖河,丰城由大小两邑相配合。)“工公伊湘,维丰之垣”(意:文王建国是一件大事,丰城修建了城墙)。“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正龟之,武王成之,武王悉哉!”(意:文王进行占卜完都在镐,卜辞得到吉兆。武王将都城建筑完成,真是一代君主I)最后说:“丰水有芭,武王岂不仕,治厥孙谋,以燕翼子。”(意说:丰水之旁生长着美丽的芭草,武王的功业岂不在兴盛?他顺民心传后代,造福子孙。)从匕面可以看出,周代文王武王兴建的丰镐两城,是成功的,就中得益于一种“维龟正之”的原始风水理论。
  《诗经》上的这些描写,是出于百姓的思想感情,应当说是很真实的。
  《尚书吕浩》也记载这件事:“维二月既望,越六口乙未,工朝步自周,则至于来。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脑,越三}]戊甲。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另一篇《太传》也说:“其已得吉卜,则经营规度城郭,郊庙、朝市之位处。”这些说,占卜与经营规度已结合起来,渗入城市规划。
  3.东周‘春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
  当时的东周是一个战争频繁、谋士众多、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理论很活跃。在构城方法方面也有不少主张。风水学随着筑城理论的完善而呈多样化发展。
  一种是以伍子胃、范播为代表的“象天法地”、“相土尝水”理论。如伍子胃在完成昊王构筑阴间城(今苏州)的任务时,建陆门八座,象天之八风,水门八座以法地之八卦。范旅在规划国都时,其筑城法是“观天文拟法于紫宫,”城墙城门皆象夭门与地完成昊王构筑阴间城(今苏州)的任务时,建陆门八座,象天之八风,水门八座以法地之八卦。范旅在规划国都时,其筑城法是“观天文拟法于紫宫,”城墙城门皆象夭门与地户。
  另一种是以管子为代表的利用自然条件,依山傍水思想。管子以地理环境和经济实用为出发点,提出选择都城,应当“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山。高勿近早,用水足,……。”指出要处理好山、水与城的关系,成为以后风水学理论的重要核心。
  春秋时代各国建的都城,如齐临淄、吴阴间、淹淹城、赵邯郸,大多结合自然,因地构筑,呈不规则布局,这种情况,可能与受当时萌芽状态的风水学影响有很大关系。
  4.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
  秦代在宫殿的规划建设中,大量使用模拟天体法。《史记》载始皇童信阳宫,改名为极庙,象征天极,还把很多组宫殿,象征天空中的一些星座,将附近的山巅当作宫城的城网。
  汉代,各种文艺作品和史籍,对天体日月星座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大里的墓葬出土的画象石,都有描述天体与动物的图案。另外还有陶制的楼阁,说明天体问题,即周代提倡的“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的风水观念,更加影响城市规划。
  在汉代,哲学思想继承了周代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五行思想,拓展为“五德经始”说,按“金、木、水、火、二匕”的顺序运转来表述历史的必然性。其运转,认为是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即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每一德都有兴有衰,一个朝代的兴盛必得于“上天”赐予的一德。为了适应五行的运转和符应,新的朝代及其统洽者,必须按照所占的德定出一套相应制度。这套制度还包括明堂、郊祭、封禅等庞大内容,美其名日为“附以天意”。这种天人感应理论(即独尊儒术),是西汉哲学思想家董仲舒创造的,受到汉武帝刘彻的赞赏,成为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至高统治思想。可能就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汉之后,以这种思想为基础,风水学蓬勃地发展起来。汉代皇帝,相信在东海之中有仙人在仙岛上活动,能够采集仙药得以长生不死。在已发掘的北京、扬州、徐州等地汉墓中,都可以看到将坟墓筑成与活着的人的住宅一模一样,相信人死后也同样可以享受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这些也是促进风水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5.三国。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
  三国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黄道思想盛行,佛教影响开始增强。
  在三国鼎立时,蜀相诸葛亮善于观察天文、地理,民间传说他能将天文与人辜祸福联系起来,可能是形成“形胜”理论的重要基础。他对金陵的地理形势归纳的两句话:“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是“帝王之宅,”证明他也是风水始祖之一。因之,后世的“形胜”,常常把龙、虎等动物形象比拟山川,成为风水学的主要内容。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说:“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这个概括是很有道理的。从理论与实践来看,东晋时代的郭璞最具代表,他所著的《葬书》使他成为风水勘舆的一代宗师。《葬书》是历史上第*本总结墓葬择地学的风水总论,其思想也影响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郭璞曾当过地方官多年,他在温州当地方官时,规划建设了温州城,利用温州的山水地形,将七座小山连成城墙,比拟为北斗,很有特色。温州斗城可能在历史上完全是以风水学理论建设起来的城市。
  6.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
  在隋唐,因佛教和道教的相互对峙,风水学在城市中有所淡化。在民间则发展较广,星命学、签书学盛行。
  在宋代,佛教又开始兴盛,盛行纤诲学,都在庙里进行。以后发展为测字,多用于测算人的命运。这时期风水学主要用于住宅的相地。宋代建庙宇很多,佛寺、道观中的风水规念很强,发展了一种环境风水观念。特别是南宋都城临安,讲究湖光山色,使风水李中的环境协调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加之文学渲染,对明清时代的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7.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明清两代是风水学又一个发展高潮。历史资料分析表明,这可能与当时明太祖朱元璋的创导及当时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发展有关系。
  朱元璋是安徽人,出身于下层,当过和尚。朱元璋的一些开国功臣也是具有各种社会知识的中下层人士。其中的重要大臣刘伯温精通术数和堪舆。刘伯温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术数理论体系一《黄金策》,将历史上的术数进行了大的归并,加以理论化,变为一种广泛的预测学。
  贯穿在刘伯温的《黄金策》的主题思想,是古代的阴阳变化与五行相克理论,在民间有广泛影响。明代的阳宅理论,就是在刘伯温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能在南京的最初建城活动中影响最大。
  南京城开始的规划建设,是朱元璋听取朱升、徐达、刘伯温等人的主张建筑的,气势宏大,山、水、城相连,蜿蜒曲折,与历史上中原地区的传统都城大相径庭。另外,明代在昌平建陵墓区,规划建设完全按风水理论,建设很成功,都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清代康熙乾隆等一代君主,并不相信风水。康熙亲自选址规划的避暑山庄,是反映他本人的地理环境观。乾隆改造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有自己的主张,历史记载他还驳斥了一些勘舆家的说法。
  但是,综观清史,皇室内相信风水的仍大有其人。清代设立专门勘舆官员,专门从事帝后陵墓的选址和规划。这些官员权力很大,可见风水学在清代仍很发达。
  在民间,清代是风水勘舆学说最盛行的时代。“风水先生”在民间走乡串户,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历史发展过程着,我国古代风水学的发展,有其特宁的历史、地理、思想和社会文化背景。
  古代风水学的形成和发展,哲学思想曾给以主要的推动和帮助,这主要是受《周易》、《老子》、‘庄子》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风水学与术数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与自然界及社会客观存在的不断运动、对立发展现象是有联系的。变化与运动,包括“周而复始”、“静则动、动则变、变则通”,“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等等,都是周易、老庄的主张。因而风水要解决预测人的命运,预测人居住环境与人的命运的关系,也必然会受这种哲理思想的启发。
  到底居住(或者埋葬)在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下最好,这些问题连现代科学技术也还没有完全解决。有一些问题,如水、阳光、空气对人体的影响,可能已经部分解决。还有一些物质,如放射性土壤、岩体,未发现的能量分布…。等,我们还不知道其本质,还没有根本解决,正如我们对人体的特异功能尚需探索一样。除了自然环境尚有未测的内容之外,还有人的社会命运也始终是变化着的,所谓祝你走好运,大概就是说明,人的发展前途是多种多样的,这可能就是现在文明社会中宗教仍存在的社会基础。因之,古代行学思想认为宇宙是阴阳对立、不断变化、五行相克相辅的一些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经常会用来预测人的命运,预测城市规划与建筑,驱使人们去探索风水,这是风水学发展的思想基础。

  从狭义讲,风水学是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预测学、意象学和环境心理学,也包括极小部分的工程学(如水源涵养、地形选择、某些工程地质学);广义讲,风水学是城市、建筑、园林建筑的理学和美学,它要解决有关社会道德、人的命运等广泛命题。

相关资源 更多
相关课程 更多

当前位置:

日照 光华教育 资料详情

本站展示的所有信息内容系由机构或个人用户发布,可能存在发布者所发布的信息,并未获得品牌所有人有效授权。本平台会加强审核,但无法完全排除差错或疏漏。郑重声明:本平台仅为免费注册用户提供免费的信息发布渠道,但不对其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对此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对于从本网站或本网站的任何有关服务所获得的资讯、内容或广告,您接受或信赖任何信息所产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本网对任何使用或提供本网站信息的商业活动及其风险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发送邮件至15610150293@126.com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