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 筝——根根筝弦是心弦
古筝的演奏是用内心的感受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来表达乐曲思想内容的,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如何才能做到用“心”来演奏呢?笔者认为:只有踏踏实实地提升弹奏能力和文化素质后才能真正地做到这点。
一、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提升弹筝水平的首要问题
弹筝并非只是把古筝弹响,曲子弹熟练就算是会弹古筝了。我们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弹奏姿势、指法运用、演奏仪态等初学内容后,就应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仔细地注意弹奏时练习正确的指尖触弦,音色的纯正,处理好放松和紧张的关系,提高弹拨速度,不同效果的吟、揉、按、滑技巧等方法。
如:在演奏轻快流畅的乐曲(或乐段、乐句)时,要注意腕部的放松,运用指尖的力量,用甲片尖端触弦,动作要小而快,才能使其发声轻巧,音色明亮,富有弹性,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在演奏强有力的乐曲时,应注意甲片触弦面要稍大一点,指尖的爆发力可借助于手臂的力量,触弦点适宜选择在离前岳山(弦枕)75px左右处,才能发音饱满结实,又不会因为强奏而发噪声。
再如:在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时,左手的颤音应是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在演奏哀伤的旋律时,左手的颤音应密而紧。如果是悲愤的内容,左手的颤音应是振幅大、频率快,颤音效果带有棱角等等。
总之,应该在调整、纠正弹奏方法方面下大功夫。这样,才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高难度技巧,才能“艺高胆大”地做到得心应手的演奏乐曲。
二、全面学习综合知识是提升弹筝水平的关键问题
古筝音乐是一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它除了要有与其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还更需要有韵味、有风格、有意境。要想真正的学好古筝,就要在掌握好基本弹奏技术的同时,在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上下功夫。这样说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辞呢?不是!
古筝可以说是所有华族乐器中风格特点*丰富的乐器了。它有着粗犷高亢的中州筝风格,优美如歌的齐鲁筝风格,清越流畅的潮州筝风格,韵味悠长的客家筝风格,还有武林筝风格、蒙古筝风格、闽南筝风格等传统筝风格,当今的古筝音乐更是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当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古筝风格流振的丰富多彩,真是一语中的。众多的风格流派有着丰富的音乐语言,如果不能了解各流派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语言特点等,就没法掌握好各种风格的乐曲。就像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知道什么是“八板体系”的六十八板的传统民间音乐的基本格局一样。那就和不懂得什么是“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而大谈潮州筝一样,会根本不着边际。
如果没有一点文学知识,怎能懂得《渔舟唱晚》中所表达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优美意境?又怎能懂得余伯牙的“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而产生的《高山流水》(古曲)在“巍巍乎志在高山,漾漾乎志在流水”的背后,还有那“知音难觅”的另一番寓意呢?
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和历史人物知识,又怎能知道西晋文学家、玄学代表人物嵇康临刑前所弹奏的《广陵散》(古琴曲移植)述说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从而表达了他心中的悲伤、愤怒、反抗的情感呢?也弄不清《苏武思乡》(河南筝曲 曹东扶 传谱)为那般?《昭君怨》(潮州筝曲)怨在何处?为什么会产生<崖山哀》(客家筝曲)叹息?(林冲夜奔》(陆修棠 王巽之 编曲)要奔向何方?
诸如此类,事例甚多,篇幅关系,余不再赘。这里要说的就是:我们应该去较全面地学习,认真地弄懂一些历史、民俗、人物、语言、诗词、散文、古汉语、音乐知识、美学、书法、绘画等其它姐妹艺术,并运用于演奏之中才能算是真正的弹筝。否则永远是仅知古筝的皮毛而已,更谈不上什么能用“心”来演奏了。
另外,还有个演奏动作问题要说一说。曾记得,笔者幼时随母亲去听京剧《打渔杀家》、<罗成叫关》等,当时都称为听戏,听者眯起双眼,和着板眼,听其唱腔、道白的韵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对审美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真正去听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与听觉的统一和感观刺激了。2S乐的演奏也有这样的趋势,这是事实。但有些学筝者看到演奏家的表演出神入化,也模仿其动作手舞足蹈,这样不知所云的追求身体动作,最后只能是东施效颦地走人造作的误区,而有失“大雅”。那么弹奏古筝时的表演动作如何才能洒脱呢?怎能一招一式传情达意呢?不少演奏家都有很多的高明见解,虽然各自表达方式有差异,但谁也不会忘了说“以情动人”。古筝的弹奏要想能感动别人,首先要能感动自己。要想感动自己,首先用“心”去体会乐曲的思想内容,再用“心”去表达乐曲的思想内容,这种表达可以说是演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时所做的动作再大也不显夸张,动作再小也不觉拘谨。只有掌握好演奏技巧,全面的融会贯通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用“心”去弹筝,才能做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夜筝》诗中所说的那样,“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说 筝——古筝艺术有着无穷的魅力
从江西省贵溪县仙水岩墓群中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三弦“越筝”可以佐证,古筝有着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绝大多数乐器不可比拟的。这样一件携带不便的乐器为何能几经兴衰,历时悠久的流传至今呢?为何能从两百多种中国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流传*广,学习人数*多的华族乐器呢?这不能不说古筝艺术有着它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而无穷的魅力。
千古流芳的古筝音色优美,富有神韵,表现力极强。如:
古朴淡雅的《高山流水》(古曲),就以那沉稳的音调、含蓄的音色,描绘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漾漾乎志在流水”的内心感悟。 雄壮有力的《将军令》(古曲),就以那铿锵的气势,豪迈的情绪,时起时伏的音调,生动刻画了“军情急,军令至,将军点兵赴疆场,金戈铁马军威壮”的剑戈相搏,人呐马嘶,激烈鏖战的古代战场的壮观情景。
气势磅薄的《战台风》(王吕元 曲),以那山崩海啸的刮奏,逐层递进重扫,描写了台风的暴虐和塑造了人们沉着刚毅、坚定有力的迎战台风的英勇形象,用现代技法表现地域人情风貌的<黔中赋》(徐晓林 曲),以散文般的手法道出贵州地区的风情;《琵琶咏》浪漫的轻吟慢唱;{木叶舞》欢乐的粗犷奔放;《黔水唱》优美的流畅跌宕都让人有诗一样的感受。
还有,寓意“出污泥而不染”的《出水莲》(古曲),富有禅意的《铁马呤}(赵登山 曲),如泣如诉的《秦桑曲》(周延甲 曲),清新优美的《幻想曲》( 曲)等等。如果再把“中州筝”的刚柔并蓄,“齐鲁筝”的优美如歌,“潮州筝”的清越流畅,“客家筝”的内在雅韵等传统风格筝曲如数家珍一样的一一道来,那真是五彩纷呈的让人目不暇接了。
古筝不但富有美的声音,而且还有典雅的形制和装饰。古代就有无漆不饰,古朴无华的”素筝”。还有根据装饰物不同和形制特点所称的细筝、宝筝、金筝、银筝、瑶筝、锦筝、云和筝、玳瑁筝、绿云垂等。晋.顾恺之在他的《筝赋》中就有用“华文素质,烂蔚波成,玄漆缄响,庆云被身”来描述古筝上绘着华丽的祥云纹饰图案。筝的附件“码”古称“雁柱”(唐.张枯《听筝》:“雁行轻遏翠云中”,宋.欧阳修《生查子-弹筝》:“雁柱十三弦”),也因其装饰或材质的不同而称的“金栗柱”(唐.李瑞{听筝》:“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凤凰柱”(元.杨维桢《春夜乐》:“双筝手语凤凰柱”)、“玉柱”(唐.杨巨源《雪中听筝》:“玉柱泠泠对寒雪”)等。而今的工艺加工更加丰富,有玉雕筝、木雕筝、石雕筝、贝雕筝、骨雕筝、点螺筝、雕漆筝、彩绘筝、浮雕筝、红木筝、楠木筝、紫檀筝等。由此可见,古筝既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乐器,又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难怪当今还有人把它做为高雅贤淑的陪嫁物。
唐代诗人吴融曾以“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妙”((李周弹筝歌》)的诗句来赞颂古筝音韵在所有音乐中是*美的。南朝时的梁,简文帝萧纲在形容筝乐的感染力时说:“听鸣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游子恋国,壮士冲冠……鲟鱼游而不没,白鹤至而不归”。(大意简译:古筝音乐有着无穷的感染力,能使身居他乡的人思念自己的国家,能让壮士听后发怒而冲掉帽子,筝乐把鱼儿吸引的不愿沉入水中,仙鹤飞来听曲而忘却了回巢。)后汉的候瑾在《筝赋》中说:“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大意简译: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陈旧习俗,让人们更能遵守仁义道德的信念,没有比古筝更能发挥这种社会功能的东西了。)他认为:古筝是一种能让人们懂得道德,移风易俗的崇高乐器。还有唐.李白、自居易,宋.苏轼、欧阳修等历代文人墨客被筝乐所感染,而留下的诗、词、歌、赋真是数不胜数。我们怎能不为学会了这样一件美妙的乐器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半途而废呢!
古筝的演奏是用内心的感受和发自内心的情感来表达乐曲思想内容的,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如何才能做到用“心”来演奏呢?笔者认为:只有踏踏实实地提升弹奏能力和文化素质后才能真正地做到这点。
一、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提升弹筝水平的首要问题
弹筝并非只是把古筝弹响,曲子弹熟练就算是会弹古筝了。我们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弹奏姿势、指法运用、演奏仪态等初学内容后,就应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仔细地注意弹奏时练习正确的指尖触弦,音色的纯正,处理好放松和紧张的关系,提高弹拨速度,不同效果的吟、揉、按、滑技巧等方法。
如:在演奏轻快流畅的乐曲(或乐段、乐句)时,要注意腕部的放松,运用指尖的力量,用甲片尖端触弦,动作要小而快,才能使其发声轻巧,音色明亮,富有弹性,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在演奏强有力的乐曲时,应注意甲片触弦面要稍大一点,指尖的爆发力可借助于手臂的力量,触弦点适宜选择在离前岳山(弦枕)75px左右处,才能发音饱满结实,又不会因为强奏而发噪声。
再如:在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时,左手的颤音应是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在演奏哀伤的旋律时,左手的颤音应密而紧。如果是悲愤的内容,左手的颤音应是振幅大、频率快,颤音效果带有棱角等等。
总之,应该在调整、纠正弹奏方法方面下大功夫。这样,才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高难度技巧,才能“艺高胆大”地做到得心应手的演奏乐曲。
二、全面学习综合知识是提升弹筝水平的关键问题
古筝音乐是一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它除了要有与其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还更需要有韵味、有风格、有意境。要想真正的学好古筝,就要在掌握好基本弹奏技术的同时,在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上下功夫。这样说是不是有些夸大其辞呢?不是!
古筝可以说是所有华族乐器中风格特点*丰富的乐器了。它有着粗犷高亢的中州筝风格,优美如歌的齐鲁筝风格,清越流畅的潮州筝风格,韵味悠长的客家筝风格,还有武林筝风格、蒙古筝风格、闽南筝风格等传统筝风格,当今的古筝音乐更是百花齐放、美不胜收。当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古筝风格流振的丰富多彩,真是一语中的。众多的风格流派有着丰富的音乐语言,如果不能了解各流派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语言特点等,就没法掌握好各种风格的乐曲。就像没有一定的音乐知识,就不知道什么是“八板体系”的六十八板的传统民间音乐的基本格局一样。那就和不懂得什么是“轻六调”、“重六调”、“活五调”而大谈潮州筝一样,会根本不着边际。
如果没有一点文学知识,怎能懂得《渔舟唱晚》中所表达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优美意境?又怎能懂得余伯牙的“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而产生的《高山流水》(古曲)在“巍巍乎志在高山,漾漾乎志在流水”的背后,还有那“知音难觅”的另一番寓意呢?
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和历史人物知识,又怎能知道西晋文学家、玄学代表人物嵇康临刑前所弹奏的《广陵散》(古琴曲移植)述说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从而表达了他心中的悲伤、愤怒、反抗的情感呢?也弄不清《苏武思乡》(河南筝曲 曹东扶 传谱)为那般?《昭君怨》(潮州筝曲)怨在何处?为什么会产生<崖山哀》(客家筝曲)叹息?(林冲夜奔》(陆修棠 王巽之 编曲)要奔向何方?
诸如此类,事例甚多,篇幅关系,余不再赘。这里要说的就是:我们应该去较全面地学习,认真地弄懂一些历史、民俗、人物、语言、诗词、散文、古汉语、音乐知识、美学、书法、绘画等其它姐妹艺术,并运用于演奏之中才能算是真正的弹筝。否则永远是仅知古筝的皮毛而已,更谈不上什么能用“心”来演奏了。
另外,还有个演奏动作问题要说一说。曾记得,笔者幼时随母亲去听京剧《打渔杀家》、<罗成叫关》等,当时都称为听戏,听者眯起双眼,和着板眼,听其唱腔、道白的韵味。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对审美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真正去听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人们越来越追求视觉与听觉的统一和感观刺激了。2S乐的演奏也有这样的趋势,这是事实。但有些学筝者看到演奏家的表演出神入化,也模仿其动作手舞足蹈,这样不知所云的追求身体动作,最后只能是东施效颦地走人造作的误区,而有失“大雅”。那么弹奏古筝时的表演动作如何才能洒脱呢?怎能一招一式传情达意呢?不少演奏家都有很多的高明见解,虽然各自表达方式有差异,但谁也不会忘了说“以情动人”。古筝的弹奏要想能感动别人,首先要能感动自己。要想感动自己,首先用“心”去体会乐曲的思想内容,再用“心”去表达乐曲的思想内容,这种表达可以说是演奏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时所做的动作再大也不显夸张,动作再小也不觉拘谨。只有掌握好演奏技巧,全面的融会贯通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用“心”去弹筝,才能做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他《夜筝》诗中所说的那样,“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说 筝——古筝艺术有着无穷的魅力
从江西省贵溪县仙水岩墓群中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十三弦“越筝”可以佐证,古筝有着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绝大多数乐器不可比拟的。这样一件携带不便的乐器为何能几经兴衰,历时悠久的流传至今呢?为何能从两百多种中国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流传*广,学习人数*多的华族乐器呢?这不能不说古筝艺术有着它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而无穷的魅力。
千古流芳的古筝音色优美,富有神韵,表现力极强。如:
古朴淡雅的《高山流水》(古曲),就以那沉稳的音调、含蓄的音色,描绘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漾漾乎志在流水”的内心感悟。 雄壮有力的《将军令》(古曲),就以那铿锵的气势,豪迈的情绪,时起时伏的音调,生动刻画了“军情急,军令至,将军点兵赴疆场,金戈铁马军威壮”的剑戈相搏,人呐马嘶,激烈鏖战的古代战场的壮观情景。
气势磅薄的《战台风》(王吕元 曲),以那山崩海啸的刮奏,逐层递进重扫,描写了台风的暴虐和塑造了人们沉着刚毅、坚定有力的迎战台风的英勇形象,用现代技法表现地域人情风貌的<黔中赋》(徐晓林 曲),以散文般的手法道出贵州地区的风情;《琵琶咏》浪漫的轻吟慢唱;{木叶舞》欢乐的粗犷奔放;《黔水唱》优美的流畅跌宕都让人有诗一样的感受。
还有,寓意“出污泥而不染”的《出水莲》(古曲),富有禅意的《铁马呤}(赵登山 曲),如泣如诉的《秦桑曲》(周延甲 曲),清新优美的《幻想曲》( 曲)等等。如果再把“中州筝”的刚柔并蓄,“齐鲁筝”的优美如歌,“潮州筝”的清越流畅,“客家筝”的内在雅韵等传统风格筝曲如数家珍一样的一一道来,那真是五彩纷呈的让人目不暇接了。
古筝不但富有美的声音,而且还有典雅的形制和装饰。古代就有无漆不饰,古朴无华的”素筝”。还有根据装饰物不同和形制特点所称的细筝、宝筝、金筝、银筝、瑶筝、锦筝、云和筝、玳瑁筝、绿云垂等。晋.顾恺之在他的《筝赋》中就有用“华文素质,烂蔚波成,玄漆缄响,庆云被身”来描述古筝上绘着华丽的祥云纹饰图案。筝的附件“码”古称“雁柱”(唐.张枯《听筝》:“雁行轻遏翠云中”,宋.欧阳修《生查子-弹筝》:“雁柱十三弦”),也因其装饰或材质的不同而称的“金栗柱”(唐.李瑞{听筝》:“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凤凰柱”(元.杨维桢《春夜乐》:“双筝手语凤凰柱”)、“玉柱”(唐.杨巨源《雪中听筝》:“玉柱泠泠对寒雪”)等。而今的工艺加工更加丰富,有玉雕筝、木雕筝、石雕筝、贝雕筝、骨雕筝、点螺筝、雕漆筝、彩绘筝、浮雕筝、红木筝、楠木筝、紫檀筝等。由此可见,古筝既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乐器,又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难怪当今还有人把它做为高雅贤淑的陪嫁物。
唐代诗人吴融曾以“五音六律皆生之,就中十三弦*妙”((李周弹筝歌》)的诗句来赞颂古筝音韵在所有音乐中是*美的。南朝时的梁,简文帝萧纲在形容筝乐的感染力时说:“听鸣筝之弄响,闻兹弦之一弹,足使游子恋国,壮士冲冠……鲟鱼游而不没,白鹤至而不归”。(大意简译:古筝音乐有着无穷的感染力,能使身居他乡的人思念自己的国家,能让壮士听后发怒而冲掉帽子,筝乐把鱼儿吸引的不愿沉入水中,仙鹤飞来听曲而忘却了回巢。)后汉的候瑾在《筝赋》中说:“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大意简译: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陈旧习俗,让人们更能遵守仁义道德的信念,没有比古筝更能发挥这种社会功能的东西了。)他认为:古筝是一种能让人们懂得道德,移风易俗的崇高乐器。还有唐.李白、自居易,宋.苏轼、欧阳修等历代文人墨客被筝乐所感染,而留下的诗、词、歌、赋真是数不胜数。我们怎能不为学会了这样一件美妙的乐器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半途而废呢!